出国留学是不是美国最贵(出国留学百万学费值得吗)
在“广深妈妈圈”见过的所有牛娃里,毕业于普林斯顿的朱浩可能是最不寻常的那一个:
高中就读于美国“传说中的”顶尖美高圣保罗(没错,就是教育界无人不知的《特权》那本书里描写的美式精英教育样本),本科实现“藤校自由”:放弃MIT的橄榄枝,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工程专业;
△圣保罗中学(左)、麻省理工(中)与普林斯顿(右)
可是毕业后,他的下一站却不是大多数藤校娃会选择的硅谷或华尔街,而是去湖南的县镇高中做了一年支教志愿者!
更有趣的是,读大学过程中他还曾经花了半年去新东方学厨艺,问起未来的事业目标,他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。
有人说,朱浩手握那么多敲门的金砖,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,都能让他毕业即实现百万年薪,但他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随性选择,着实有点浪费了自身优势。
朱浩却不以为然,提起自己的“随心所欲”,他坦言道: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,就很酷啊!”
在这么卷的年代,朱浩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笑对生活的?从顶尖美高一路到藤校,美国的教育又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?
* 为方便阅读,下以第一人称自述。
#01
我在美国中学收获的不止藤校,
还有这3样“礼物”
一直有人好奇,国际教育到底不同在哪里,也不乏有人问我,从体制内的小学初中突然转轨去海外留学,这其中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。
于我而言,从饮食化到语言交流,国内外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,但印象最深刻,也是给我带来影响最大的,是以下三点:
第一是阅读。留美之前,我不是一个爱阅读的人,或者说,看书也是遵循师嘱,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。可是去了国外,他们在人教育上投入的资源和时间,真的感染到了我。
美国的高中人课没有固定的课本,一般就是给一个书单,作业也是和国内一样的读后感。但不同的是,美国的高中会教学生看书,让你体会到读书的乐趣,而不只是应付差事地完成作业。
△朱浩所就读的圣保罗中学(图片来源:学校官网)
就像我们都悉知的,海外教育提倡思想的自由和批判性思考,而当你和他人有不同论点时,你要如何获取站得住脚的信息?答案都在读过的每一本书里。
第二是体育。国外注重体育精神,几乎每个藤校都会有校队和数不清的体育竞赛。在圣保罗高中,我们每天下午都会有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,正是在一次次的体育活动中,我们学会了良性竞争、团结、争取目标等课本上没办法概括的能力。
如果说在国内,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每一个学科和作业完成的时间,在国外,学会平衡学业、体育、兴趣三者,是更难的。
△圣保罗中学每天都有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。朱浩参与到了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中(作者供图)
第三就是价值观。我们高中的校训是“自由与责任”,在就读过程中,我也不断感受到环境对于我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塑造。这个校训对我漫漫人生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不同于国内一些学校会所有的好观念一股脑地倾倒在横幅上,挂在校门口,我们的高中在价值观培育上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,而我认为当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能够拥有自我,明确价值观,这也正是他成长路上最大的收获。
阅读、体育、价值观,或者直白地讲,留学让我变成了一个爱人,懂平衡,明事理的人。
#02
出国有好成绩远远不够!
就拿美国申请时的材料来做比喻,学习固然重要,是想进入好学校的基本门槛,也是学生的本职工作。但在学习之外,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,影响着一个学生的留学生涯。
如果是准备出国读高中,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从小培养一个兴趣爱好,不一定是乐器或常规的喜好,而是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,比如滑板、滑雪、架子鼓等,小众的爱好在国外的社团活动更有发挥空间,甚至有的学生可以自己挑头建立社团,只要你想尝试,老师和学校不会反对。
心理建设也是很重要的,比如我最开始对出国毫无概念,语言和化的冲击,加上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陌生的地方,而且知道自己会长时间一个人面对未知,那种感觉是需要一定时间适应的。
而学生心中这种要出国的忐忑和落差,是可以被消减的,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体验海外留学夏令营,沉浸式地去体验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习惯,提前给孩子建立留学的认知。
第三点,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性格的培养。不得不说,外向的孩子出国很有优势,无论是在交友还是展现自己时,他们更容易被注意到,就算语言不通,外向的孩子也会用肢体交流。
在这里,我建议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演讲比赛等,内向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思考,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打开自己的“输出开关”。
此外,英语口语和写作也是需要同步加强的,这样才不至于在表达的时机来临时,却因为语言关而错失机会。
△朱浩和著名数学家、经济学家、博弈论创始人John Nash的“合影”(作者供图)
#03
教育是“风险投资”
还是寻找你真心想做的事情?
有家长在讲座时说,因为看了我的经历,从藤校毕业去学习厨艺,又跑去支教了一年,觉得我这个人充满“戏剧性”,就想前来一探究竟,看看我到底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。
而他们同时也在担心,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投入培养孩子,最后却培养出了一个“厨师”,可怎么办呀?
我的室友四个人中,有两个在纽约的私募公司做程序开发,有一个在高盛,还有一个就是我,一个似乎总反其道而行之的人。
△朱浩在新东方听老师讲理论课(作者供图)
△朱浩的菜谱(上下滑动查看)
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,教育确实是一个风险投资,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出国后,能够做科研,或者找一个特别厉害的工作,拉上三两优秀的好友创业,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。
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切身考虑,因为花钱的不是我,我不会去权衡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,而是考虑那些我真心想做和追寻的事情。当然,我在做选择这事儿上,也是受到了国外一些价值观的影响,不能说选的都是对的,只能说是当下自己想要的。
我们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,无非是希望孩子不被体制内的教育环境束缚,可以自己掌握选择的权利,就像大学四年并不是定死了专业,只要你感兴趣的课,都可以去尝试;只要是感兴趣的活动,也都可以随心参加。
如果家长把孩子扔到国外一片自由的土壤,但却仍旧没有放开控制他们选择的那双手,那么这样的国际教育,是否还保留着它的初心呢?
如果现在问我,有什么未来三年五年的规划,坦白讲,确实没办法道出个一二来,不过回顾我曾经的经验,从高中到大学,从藤校到乡村支教,我在不同的环境间寻找自己的位置,也许在旁人眼里,我的经历和父母对我的投资不是等价回报,但一路走来,我拥有了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底气,我想,这也是我在国际教育路上的最大收获。
△朱浩曾在湖南乡镇上的高中支教(作者供图)
#写在最后
朱浩说,他很喜欢普林斯顿一所教学楼外的一行字:
△普林斯顿教学楼外的一行字(作者供图)
“在这座楼里,我们被哥特式建筑,被正义,信仰和一些对不可磨灭的东西的爱所教导。”
人生也是如此,不一定只被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枷锁所指导,藤校不一定对标华尔街,学霸也并非必须搞科研,只要是想做的,爱做的事儿,就是最酷的。
就像死亡诗社里的台词所说:“医学法学,崇高的追求,足以支撑人的一生,但诗歌,美丽、浪漫,爱情,这些才是生活的意义。”
追寻自己想要追寻的,才是存在的意义。
△《死亡诗社》剧照